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首页 > 其他 > 正文

述评:“42种表情”提醒城市缘何而生

2010-10-25 08:36:18 来源:新华网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或嬉笑、或哭泣、或蹙眉、或好奇……在上海世博园区充满艺术气质的法国馆门前,竖立着21幅黑白色调、正反两面的铜版画,每一面都是一张儿童肖像,展示了42种截然不同的表情,这组童趣盎然的画作名为“上海的孩子们”。

     驻足细看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画像与印象中光鲜亮丽的儿童画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衣着朴素、神情羞涩。法国馆新闻联络官赵兰说,他们是参与法国馆建设的建筑工人的孩子。

     在中国,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农民工。作为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农民工的人数为2亿。

     这些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上海,或者与父母分离留守农村的孩子,代表着父辈的都市梦,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发出疑问,成为中国大城市急剧扩张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一个缩影。

     组画出自旅法华人艺术家严培明之手。这位在上海里弄长大的画家之所以选择农民工的孩子为拍摄对象,是想借助世博会引导公众思考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急速增长,城市化浪潮席卷全世界。中国,正站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门槛上。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6%,而就在大量农村人口拥抱城市之际,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无法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处于城市的底层。

     “过年能多带点钱回家,租间房子把老婆孩子接到身边,将来儿子能考上大学,在城市过上好日子。”来自河南驻马店平玉县的建筑工人刘华锋在世博园对记者表达着他的心愿。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正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城市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以及农民的孩子们,如何能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种种美好?

     从瑞士馆阿尔卑斯山草场,到台湾馆的乡村景观,从宁波滕头馆的宜居家园,到深圳大芬村的绘画产业,世博园中处处洋溢着农村主题。而连续五场“城市和乡村互动”的论坛,更表达了本届世博会为“城乡融合”求解的诚意。

     在“经济转型和城乡互动”世博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要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做起,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对农村移民的态度和政策,使新移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获取平等尊严和权利,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以探求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寻找城市建设的借鉴。”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说,地处市郊的松江过去曾有28万农民,目前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的农民已不到5000人。

  走得太远,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告诉我们:“人们为了活着而聚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这是城市的本源。上海世博会回归了城市本意,也探求着城市未来。

     “看了世博会才知道,原来城市里的生活可以这么美好,人与人之间可以这么和睦,”刘华锋有些迷惘地说,“但这样的生活状态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也许永远只是一种理想。”

     或许不必那么悲观。人们注意到,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定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已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有些人士认为,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中国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还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就已公布了一系列后续规划:社保方面,在已有百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小城镇综合保险”的基础上,“镇保”将进一步向被征地农民聚焦;教育方面,上海正在郊区集中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建配套学校,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郊区转移,而所有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均已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中国缩小城乡差距出现了转折点,资本开始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再过10天,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即将落下帷幕。那些历经半年风吹日晒的42个孩子的表情将印记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提醒着我们,城市缘何而生。

责任编辑:车进

初审编辑:车进 二审编辑:
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