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29日文章 原题:印中比较:哪个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典范?(作者迈克尔·舒曼)
在减轻贫困、建设工业、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把经济实力转变成政治实力方面,中国都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纪录。中国的崛起让西方怀疑其所珍视的民主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原则是否还站得住脚。一些人于是认为,中国倚重国家的、半市场性的经济——即 “国家资本主义”——比较适合于满足现代世界的需要。建立在专注于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正在被“北京共识”所取代。
但是,北京共识是否真的是穷国有效的模式呢?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助理拉里·萨默斯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出,印度的政治经济模式——他称之为
“孟买共识”——可能会最终取得胜利。
也许到2040年,人们的讨论将较少地围绕“华盛顿共识”或“北京共识”,而较多地围绕“孟买共识”——第三条道路,它不是基于已经被证明过时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思想,或者最终将被证明不会取得持久成功的资本主义思想,而是建立在民主发展式国家的思想基础上,不是受到从重商主义角度重视出口,而是受到以人为本地注重提高消费水平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推动。
因此,哪个才是比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孟买共识”还是“北京共识”?
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和两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中,印度通常以失败告终。印度的经济增长一贯地落后于中国。印度根除贫困的速度不如中国快,即使印度实行追求经济增长改革的起步时间要比中国晚12年。这给印度的穷人带来了可能达到危险程度的失望情绪。印度竭力与中国在大型的、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方面竞争,其所吸引的外国投资不如中国多。在实施政策或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方面,印度分裂的政府要比中国政府行动缓慢。只需把北京组织完善的2008年奥运会与新德里令人难堪的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相比较。
但与此同时,印度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国相也有一些经常被忽略的优势:比较均衡的经济增长。每当经济学家们谈论中国时,他们的重点都是“恢复均衡”的需要问题。这就是说,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因而需要加强私人消费的作用,以使经济增长较为均衡。印度已经达到中国想要达到的水平。与中国经济相比,在印度经济中,消费发挥着大得多的作用。因此,印度无须实行让全球经济变得扭曲的政策。事实上,印度从世界其余国家购买的东西要比卖出的多。印度的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冲击的程度要小得多。
比较具有理性的公司和银行。在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银行体系和大公司很容易沦为政府命令与政策重点的受害者,以致带来资产泡沫、产能过剩和金融体系被削弱等问题。印度公司与中国公司相比,较为注重盈利能力。印度银行历来倾向于较低的不良贷款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不良贷款比率显著降低,但人们仍然担心,为了在严重的经济衰退期间促进经济增长的、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的信贷大发展,可能会在今后几年内侵蚀中国银行的经营战果。此外,印度的私营部门负债率较低。据统计,2009年,中国私营部门所获得的银行信贷达到GDP的l48%,相比之下印度却只有54%。
民主集中。最使我感到烦恼的就是不得不倾听称赞中国民主集中主义政治制度的无稽之谈,尤其是如果发言的是并不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西方人。许多企业家都认为,中国的民主集中主义一直是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必要因素。但印度闹哄哄的民主制度在过去20年里创造了世界上经济增长的最佳纪录之一——并在此过程中维护了人民的公民自由。
责任编辑: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