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在安徽芜湖发布。针对近期引发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在会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这话颇堪玩味,“郭美美事件”之后公众果然没有慈善之心了吗?假如靠蒙蔽得到捐款,还能称得上慈善吗?
徐建中副司长的讲话事出有因。民政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今年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降幅达86.6%!与此相反,不通过慈善组织的捐赠却有了大幅增加。可见公众对现有慈善机构确实表现出了不信任,但是公众对于慈善的热情并未冷却。
红十字会有“郭美美”、慈善总会有“尚德诈捐门”、青基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有“卢美美”,近期,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可谓风雨交加,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人们发现这些慈善机构的运营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捐赠信息不透明、与企业存在不明利益关系等。这些问题被相继曝光之后,相关慈善组织接受的捐赠出现大幅下滑看上去与媒体的报道有着直接关系,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在于,一些慈善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的官僚作风、神秘化管理。如果因为捐款的减少,而质疑和否定媒体的“穷追猛打”则是舍本逐末。
慈善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领域。慈善组织不同于企业,它必须是非营利性的,不能以此谋利并掺杂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私利。因为善款全部来源于捐赠,慈善机构的工作只是将善款转赠于最需要的人,如果得知自己的意愿没有实现,捐赠人当然有权选择其他途径实现自己的意愿。这也是不少人舍弃慈善组织转而选择其他渠道的主要原因。试图通过封锁和隐瞒问题而壮大慈善事业,即便一时得逞,也不可能长久。
慈善组织不同于政府机构,任何层级化、官僚化的表现都是慈善组织的顽疾。慈善组织存在的价值应当是充当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组织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渠道,这里面容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掺杂商业利益。
媒体的报道看上去使慈善组织出现了暂时性的危机,事实上是一种必要的纠正。任何组织的威信和声誉必须建立在真实和透明的基础上,如果一味掩盖问题,使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中国慈善机构的积弊就会愈演愈烈,最终伤及根本,那时的问题可能会比现在表现得更为严峻。
尽可能地把真相告诉公众,让公众来评判,媒体之前的报道已经见到了效果,也使中国慈善组织的改革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民政部官员也表示,今后公益组织要从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分离出来。这无疑是好的方面。中国慈善制度的确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应该打破慈善只能官办的现状,监管机构的职责是构建制度、加强监管,不管是官方背景的还是民间推动的,只要是真正做慈善的都应该鼓励,这才能回归慈善的本质。靠维持现状的思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实上,民政部官员应该感谢媒体的“穷追猛打”,而不是抱怨。(高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