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安放梦想,等待力量的蓄积

2011-10-03 18:13 来源:山东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切的梦想,都是美好的设定。一切的进步,离不开梦想的感召。

  信息时代,一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和小几率事件,都是梦想起步的垫脚石。

  所以,新闻,其实就是“布道”者。人们对即时信息揣摩、议论和传播,在如此日复一日的切磋琢磨中,梦想的轮廓在清晰,圆满,公民的使命感和进取心得以被召唤。如此,梦想才有机会将它的一只手触及现实的彼岸。

  在“天宫一号”读秒的宏大气氛中,我们送走了上周的很多事件,它们或许不如“天宫一号”抢眼,但是这些新闻通过对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实现了公民梦想的浓缩与展演。

  要说梦想的灿烂,舍郑渊洁其谁?但他在现实中买火车票时的挣扎,让明星气质和“铁老大”的对对碰成为一时看点。郑渊洁还要等“铁道部的消息”,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很有喜感的人物,他需要用什么样的色彩来描绘自己对现实遭遇的反向追溯。不排除还有不少人指望他的名气让事件发酵,但作为一个正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相信郑渊洁也在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感受着这片土地的馈赠。此时,他的呼吁,和一个公民的梦想一样朴素,因而一样有共鸣。

  “童话大王”的期待,会否让人们看到在强势部门的退缩中露出些微理想的光芒,这倒在其次,毕竟这还算得上是一次对抗。可是,还有一种悲催的现实,你找不到发泄的出口。

  “1岁8个月大的女儿小梦,一动不动仰天躺在奶奶的臂弯里,身上爬满了蛆虫,奶奶趴在卫生间门口,身上湿漉漉的,尸体已开始腐烂。”这样的新闻叙述,加上对于“空巢老人”的概念性设定,谁不为之动容?谁都知道打工苦、谁都知道农民工的尊严经常打折,但是有谁知道,他们家庭的付出何止这些。微薄的收入了却不了心头那份对家的温暖的挂怀?也抵消不了老人和孩子的孤苦无依。家不在了,那个在医院死死揪着自己头发的肖开全以后还敢梦想吗?悲怆并非毫无意义,希望有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作为另种救济而掺进现实,给他们一个可以安放梦想的地方。

  要说梦想,陈光标真格儿是个敢于追逐的人,他以极大喜剧成分努力织就了慈善王国的蓝图,但他的高调没有让人同情,他还要需要引起多大的波澜,才能撼动冰冷的人心?这背后恰恰是一个悲剧的现实。作为梦想的拥有者,作为一时的是非人物,我们是不是先给他们以应得的爱惜?彼岸情结浓郁的人们,会觉得陈光标这些人,确实在从事力量的蓄积。对此说法,不妨信以为是。

  9月25日晚,因“家暴事件”而被舆论关注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接受了柴静的专访。在专访中,李阳称与美籍妻子kim成立家庭只是实验。“试验品”和“父爱如山”,情感色彩反差之大,真的很难让人接受,在这里,父子情深的故事以后该怎么讲述也成了一个问题。真希望是大家曲解了李阳,真希望他仅仅是一时做错了事的好人李阳,真希望他不是“精英人群”里的思维另类。疯狂也有不适用的地方,它隐含在所有的人伦底线之上。李阳的梦想是做“全中国家庭”的模板,但讲究“和为贵”的中国人对一个打老婆的男人所创造的样板会感冒吗?显然,理解中国人是一个前提。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里,以上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梦想,都并非与我有关,对其每个人命运的关切,都是在关切另一个时刻、另一个地点之我。“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走向梦想的殿堂上,个人的所有付出,都像微尘,清风扫过,了无痕迹,但力量的蓄积不会止歇。(肖明君)


初审编辑:宋宪霞 二审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