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定做”乔布斯,需要敲门砖?

2011-10-12 15:25 来源:山东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记者10月9日获悉,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乔布斯式”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一个周期培养经费超5000万元。(10月10日《宁波晚报》)

  乔布斯离去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追悼寄托哀思,同时也有不少的人在思考,中国何时才能出现乔布斯般的人才?宁波新近出台的人才培养《意见》,说明政府已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才加大扶持力度并且制定量化的培养指标。宁波市人才培养工程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政策,过多地与乔布斯本人相提并论,并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意见》的初衷。

  在肯定意见初衷良好之后,却不得不让人对其可行性有所怀疑。因为按照《意见》的规定,所培养的是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而且预设了5年的培养周期,之后分3个层次产出1400名预想的人才。这看上去不像是人才培养计划,而更像是工业产品订单。

  争议最直接的触发点就在于,所谓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是乔布斯一样的?如果抛开参照对象,那具体又应该如何衡量呢?如果仅以证书和职称作为考核标准,那恐怕愿望要落空,因为证书和职称并不能与创新和拔尖画上等号。

  批量生产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样不具备可行性。且不说5000万元分给1400人,每人平均不过3.5万多元,这也仅是四年大学学费的规模。更关键的是,培养的周期、层次和结果,都已经预先框定好了,基本是类似于工业产品的流水生产,以这样的模式去培养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量化人才考核同步的其实是僵硬呆板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制定培养多少大学生的指标,却无法确保每个毕业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在数字化的考核指标达到而质量并未如期上升后,就心有不满地直接制定起质量指标来。所以与其说制定的标准不对头,不如直接说是按指标生产的思维模式不对头。在这样的思维视野下,人才培养与产品生产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都是按标准算周期地批量产出,完全忽略了人本身的特质与所需的成长环境。

  如果说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就能算是人才的话,那么一轮一轮地淘汰筛选下来还能有数字确保,可如果是希望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获得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那结果只能是创新其实并不创新,领军也并不领军,拔尖也同样不拔尖。詹万承 湖北 媒体评论员


初审编辑:宋宪霞 二审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