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机器上一个零件的公职人员,一位由忠勇耿介之士充当的公职人员,两者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抽象职位,后者是血肉人格。前者是角色定义,后者是公义期待。
由前者抵达后者,有一段距离。上周若干事件,就对这种“抵达”进行了很好的注脚。
若干驴友受困四姑娘山,消防人员历经艰辛实施救援,终于将他们从深山密林中带了出来。正当人们以常识性的套路臆想历尽劫波后的涕泪满腮和千恩万谢时,获救者却以“英雄般的姿态”藐视付出者的付出:没有感动、没有波澜、没有情绪,是他们“镜头感”太差了吗?
不出所料,登山者们招来了“人心冰冷”的诘责。但仍有“不为所动”的获救者说,这是消防队员应该做的工作,需要感谢吗?好的,就算并非所有伤感的事情都要附会为世道人心,那我们不妨就顺着这个思路分析吧。
一般来说,消防队员救人是履行公职,受困者被救是享受服务,两者是一种对称的平衡,这时候感谢政府的话就是冗余。可是,在这看似条理清晰的背后,为什么会读出“冰冷”的感觉呢?原来,如果你推卸掉僵硬的纳税人和政府供给的关系,让人和人面对时,消防人员和获救者的角色期待必然要发生变化。国家机器的功能是“施救”,而对人的规定则是遵守职业操守“施救”。在“恪尽职守”还在作为一种美德被推崇的时代,冲着这份遵守,难道不应该以“感谢”二字予以回馈吗?毕竟,做一个消防员和做一个尽职的消防员是两码事儿。相关驴友,你们知错了吗?
这有点像冷战后,法官审判枪击翻越柏林墙市民的东德士兵时,以“枪口应该稍微抬高一点”来抱怨士兵的人性泯灭一样。所以,从角色到达公义,是有一段距离的。
上周,湖南衡阳司法局正副局长因人事安排冲突互殴。以局长地位之隆却拳脚相向,脱不了黑色幽默的底子,可是如果程序规定的“游戏规则”失去调制效力的时候,打架般的情绪化外露就成了一种救济。所以,不打架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局长和副局长谁该干什么活儿,怎么干活儿,干成什么活儿,都得有明确说法,要不,大家都是有“范儿”的人,谁不服谁都是可能的事儿,程序的智慧在于化解角色矛盾,让任何争议都被角色的标准化设定得到提前化解。
上周,继“温贷危机”之后,鄂尔多斯接连发生民间借贷崩盘事件。在这里,必须要分析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治理”作为时髦词汇更多出现在政论性语境中的时候,并非一切“规制”性输出都在进行有效调节,因为,政府的角色有了出入。这时,如果把政府的公义简单理解为“惩治不法”,这个决策将会迷障深层问题。须知,“和谐社会”的主张不是简单的道德提倡,在产业化格局以链条方式进行产品、就业、服务以及福利输送的时候,“协商”和“契约”的精神就是必然要求,单纯的“惩办”的效力就会遭到质疑。毕竟,“跑路”的人里面不乏一些曾经信誉良好的创业精英。惩罚他们,除了得到无奈的一串叹息,与社会福利无任何增益。所以,化解矛盾的着眼点,不妨从惩罚转为关切。
最近的抢眼事件还有很多,常州闹市区“跪地卖房”、云南牌照农业执法车“跨国执法”……仔细分析,角色的话题说不完,如果对此作结,可用荀子的一句话:“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义明而私事息。”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