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拯救我们的恻隐之心

2011-10-17 08:10 来源:山东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月13日,一出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接连被两辆汽车碾过。七分钟内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见商报今日A3版)

  视生命若草芥,本以为是暴戾无道肉食者的冷漠秉性才制造的残酷,岂不料却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上演。这不仅仅是一起人身的惨剧,更是一幕人性的悲剧。而面对这人性的悲剧,任何充当道德君子去谴责冷漠的人,似乎都是伪妄的——我们在生活中都在充当路人的角色。小悦悦身上发生的不幸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思考,每个公民都是当事人。

  孟子曰: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道德的冷漠,仿佛让人置身于寒冷的冰窖;良知的蒙昧,让人性的光辉失却光芒。恻隐之心日渐从我们的身边消逝,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而造成这一切的又是什么?善念的禁锢和压制绝不该被遗忘。因为我们宁愿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良善的天使,是现实的禁锢,让他失去了翱翔的空间。而这种现实,正是善意遭到欺骗和侮辱,善行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和保护。红会的丑闻和层出不穷的“彭宇案”,是这种禁锢和压制存在的佐证。当善心成为别人餐桌上的饕餮,当行善成为个人的冒险,试想谁在释放自己的恻隐之心时不会迟疑甚至战战兢兢。

  这,不是在为冷漠的人性开脱,而是人性已被套上了种种枷锁。当身边缺乏对良善恻隐的敬畏和浇灌,势必导致善之花的凋零。在“高风险”社会下,人性和善念总无法轻易得到促动。

  唯有为小悦悦祝福和祈祷,或许能够减少这个冷漠社会的罪孽。只是,要拯救日渐消逝的恻隐之心,除了个体的忏悔和救赎,恐怕还需要风气的重建和保障的完善,只有人性得到由内而外的释放,善意的流露才能自然而真诚,善行才不会被麻木和忌惮阻止脚步。

  时言平 重庆 媒体评论员


初审编辑:宋宪霞 二审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