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财经频道 > 山东党建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红色资源作底 绘就小康画卷

2020-07-17 21:07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48岁的张家泉村村民寇长梅,从小听着朱彦夫的故事长大,而就在今年7月 1日,她又收获了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朱彦夫教育基地接待中心服务员。

昔日“三慌慌”,今日致富忙。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红色资源作底 绘就小康画卷

图:昔日朱彦夫带领村民垦山造田,如今村民们在这里种起了果树。

图:张家泉村蜜桃丰收,农民采摘忙。

 

    “张家庄,三慌慌,春天闹粮荒,夏天忙得慌,秋冬无衣愁得慌。”几十年前,一首民谣“三慌慌”,唱出了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的贫穷与落后。

  而如今,这里漫山青翠、果树缠腰,红瓦白墙的房子点缀在山坳里,平整的柏油马路通往家家门口……穷山村换了新模样。

  谈起张家泉村的改变,村民们至今仍在感念一个人——“人民楷模”朱彦夫。这位战场上九死一生的伤残老兵,1956年回到家乡,在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五个春秋,愣是将一个深山沟里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年48岁的张家泉村村民寇长梅,从小听着朱彦夫的故事长大,而就在今年7月1日,她又收获了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朱彦夫教育基地接待中心服务员。“早上8点过来,不忙的时候下午4点就能回去了,打扫打扫卫生,做些其他服务工作,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还不累。”7月8日上午,寇长梅高兴地带记者“参观”起她的工作环境。

  寇长梅的丈夫因车祸早早离世,独自带着两个孩子。2016年,她查出了患有糖尿病和周围神经病变。“重活干不了了,还必须天天吃药,两个孩子又是上学的关键时候,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回想起当时的无助,寇长梅红了眼圈。

  得知这一情况,村里立即帮她对接相关扶贫政策,千方百计兜住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医保、大病保险、特惠保,报销了90%的医药费;雨露计划补助、暖阳春雨基金,解决了两个儿子教育的后顾之忧……今年,朱彦夫教育基地接待中心建成启用后,村里又第一时间将她安排到这里工作。

  “作为朱彦夫的家乡,张家泉村有着宝贵的红色资源。2018年6月,村里建成朱彦夫事迹展览馆新馆,截至目前,共接待访客四万五千余人次。”红泉党支部委员张永臣告诉记者,前来学习人员的不断增多,对接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寇长梅所在的接待中心正是为满足大家的用餐需求而建。

  看着一批批访客走进张家泉村,了解朱彦夫故事、学习朱彦夫精神,寇长梅干劲十足。她能够安心踏实地在此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里的土地已经放心地交给了村里的合作社,不用记挂打理果树的事儿了。

  “我们家的一亩七分地,一块在赶牛沟,一块在舍地沟,都是老支书当年带领大家‘棚沟造地’改造出来的。”寇长梅回忆道,“到了2000年,我们听从村两委建议,由种粮改成了种果树,一年下来,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明年,苹果树将迎来盛果期,产量能再多一倍。”

  张家泉村土质肥沃,适合果树种植。早些年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看准了发展“林果经济”这条路,在制订村庄“十年规划”时,他力排众议,引进了花椒、蜜桃、苹果等经济作物,迈出了“林果种植”的第一步。如今,村里的片片土地上,种满了苹果树、桃树,每到丰收时节,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这也是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而就在去年,许许多多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户作出了和寇长梅一样的选择,把土地流转或托管给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坐等”分红,有的还成了合作社的“产业工人”。努力推动这项工作的,正是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

  “服从组织安排,去年8月16日,我从县直部门回到西里镇,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涌泉村党支部合并后的红泉党支部书记。”朱向峰说。

  办合作社,是朱向峰回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在他看来,当很多地方都种果树时,要想有个好收入,就必须做到“人有我优”,大力发展品质种植,而这恰恰是“单打独斗”难以做好的。“流转土地后,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土壤进行调理,使其达到产出有机苹果的水准。还将探索苹果溯源,为每个苹果打上专属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追溯相关信息。”

  令朱向峰感到高兴的是,目前村里90%的土地约1000亩已经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每年,除了每亩800元的土地费用,合作社还计划拿出40%的利润为村民分红。”朱向峰告诉记者。(记者 赵君 杨淑栋 通讯员 张琦 宋军浩)


责任编辑:付凤伟
分享到: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090035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Copyright © 1997-2010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