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今年第三次进京,昨晚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沂蒙山》
何以赢得掌声经久不息
“不管看过多少遍,不管是原版、巡演版或是音乐会版,每次看完总是泪流满面!”今晚,音乐会版歌剧《沂蒙山》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博得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一位学员动情地说。
这是民族歌剧《沂蒙山》本年度第三次进京演出。今年3月14日-15日,作为2019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剧目之一,《沂蒙山》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9月24日-2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沂蒙山》唱响国家大剧院。两次演出均引起热烈反响。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当经典的唱段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礼堂响起,全场肃静。现场能容纳20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大家凝神观看这穿越炮火硝烟的红色经典。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瞬息而过,当最后一个音符高扬,全场观众齐刷刷地站立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响彻礼堂。
台上的演职人员,有的已经泣不成声。他们长时间向观众鞠躬,久久不能从演出情绪中走出来。扮演海棠的王丽达、扮演九龙叔的杨小勇、扮演赵团长的金郑建……原版《沂蒙山》的主要演员齐聚在他们口中这个“绝对不能错过的演出现场”。
《沂蒙山》作曲栾凯在现场告诉记者,为保证演出的完美呈现,主创团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演员潜心雕琢每一个细节,舞台工作人员耐心调试每一处环节。“过去的音乐会版是由山东省歌舞剧院排演的,这次原版演员们第一次排演音乐会版,用了将近四个小时熟悉唱段,最终‘拿’了下来。我们演职人员通过舞台艺术教育人、感染人,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每一次演出都是对我们精神的叩问和灵魂的洗礼。”
饰演林生的男高音歌唱家王传亮说,作品中所呈现的沂蒙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打动大家,而且这种精神力量是永不消逝的。作为文艺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传承这种红色基因的使命。
这次音乐会版《沂蒙山》唱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但在《沂蒙山》主创团队看来,这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歌剧《沂蒙山》艺术总监、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党中央培训全国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学校,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能登上中央党校的舞台,必须是一部过硬的作品。
“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山东绝对拿得出手的红色精品。”张桂林表示,《沂蒙山》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生动讲述了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沂蒙山》力求回答两个问题——为何老百姓会跟着共产党走?是什么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是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伟力,更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有力实践。”
“我自己都数不清是第几次看了,但是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张桂林说,在他身边坐着的几位党校学员,也感动地流泪。演出结束后,他们上来紧紧地握手,“太感谢你们了,山东拿出这样一部红色精品,这样高水平的剧目应该常来演出。”
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材厚重,传承红色精神。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以沂蒙山为代表的山东革命根据地都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仅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累计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巍峨的丰碑。这一组组数字,体现和验证着沂蒙人民、山东人民为我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贡献。
这样一片热土,也先后孕育和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其中的一部扛鼎力作,《沂蒙山》自2018年12月登上舞台以来,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又一精品力作,是“响应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充分体现沂蒙精神、展示历史画卷和英雄群像”的一部优秀红色题材艺术作品。
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中央宣传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入选剧目。至今《沂蒙山》已演出70多场。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