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
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
实习记者 陆成宽
科技支撑文明探源
开栏的话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提出许多观点和理论,但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还对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启动预研,十余年来,项目研究成果丰硕。今天起,本报特辟《科技支撑文明探源》专栏,看科技如何帮助解答中华文明源头之问。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对众多遗址展开大规模考古研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据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从2001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经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探源工程实施期间,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项学术资源,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发掘了不同学科的潜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其次,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再者,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科技日报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