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肇州镇往城郊走大约一公里,就到了万宝村。村民刘红星一家曾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只有一名劳动力。2017年,扶贫干部了解到刘红星家的情况,第一时间安排他爱人到附近工厂打工,还帮他申请扶贫贷款,带资入社,年底分红。“仅合作社分红,一年就将近5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生活宽裕多了,还能供孩子上大学。”刘红星喜滋滋地说。
要脱贫找“穷根”。自打扶贫工作一开始,为摸清贫困户家底,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们就扎进村里,入农户、摸实情,梳理扶贫台账。“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户的情况‘门儿清’。”肇州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病”因找到了,治“病”更靠谱。为拔“穷根”,肇州县聚焦农民稳定增收,抓好产业谋划,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产业,通过吸纳务工、代耕、代养、入股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培育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利用乡村农户庭院、房前屋后弃地闲地,发展蔬菜、食用菌、瓜果等特色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全面摸排贫困人口就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与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招聘会、点对点、设置扶贫岗等方式,搭建贫困人口就业平台。
位于肇州县的大庆老街基农副产业公司就设立了6个扶贫车间,并根据贫困户自身情况,将他们安排到不同车间。身体好一点的,安排到酿酒、炒制等车间;行动不便的,安排到工作强度小的包装车间。
今年65岁的邹青河不能干重活,经过村里协调,他成了老街基旗下的酒厂保管员。酒厂离家不到200米,月工资有3600元。邹青河特别珍惜这份工作,他说:“我能脱贫,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扶。”
“这几年,我们先后新建了两条糯玉米加工生产线,一条葵花籽加工生产线,同时扩大白酒车间生产规模。从附近村屯贫困户中招收了多名贫困人口,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左右。”老街基农副产业公司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他们还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于2019年与55户贫困户签订红高粱、糯玉米、葵花等作物订单1500亩,帮助贫困户又增加了一项收入。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肇州县953户2177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2.45%降为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比2016年增长了154.9%。
近几年,肇州县还改造了“四类重点对象”危房3697户,全县农村砖瓦化率达到了85%;新建、改造饮水安全工程130处,受益人口22.92万;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100%,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减免贫困学生多项费用,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同时,他们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路平、地净、灯亮、水清、树绿、景美,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