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出席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就中国汇率政策举行的听证会。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据《金融时报》15日发表题为《给中国施压多大为过?》的文章:美国目前增长缓慢,失业率长期处在高位,贸易逆差今年再次扩大。整个国家情绪低落。正如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的,中期选举行将来临。尽管各界都在热烈地讨论美中“汇率战争”,但最出人意料的也许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停留在讨论阶段。
目前尚未出现像2008年那样涌动的保护主义浪潮。现在还没有。美国及其它地区的政客和选民们,应当为他们的克制受到称赞,因为如果美国选民要求政府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华盛顿方面可能早已照办。人们似乎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即贸易纠纷扩大化最终会损害每个人的利益。尽管如此,我们仍想知道,这种忍耐能坚持多久。
目前,将美中两国推向新一轮制裁和报复的力量在逐渐增强。美国起初势头强劲的复苏已后继乏力。消费者距还清债务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正压抑着国内需求。更重要的是,目前就业率远远落后于产出的增长,虽然产出增长也不怎么样。(美国经济的生产率正逐渐提升,而就业机会的创造却未能回到正常水平。)
一个正在形成的正统观念是,美国要经过多年(如果还有可能的话)才能让失业率回落到4-6%的惯常水平。如此说来,衰退造成的损失至少有一部分会长期存在,并非一时可弥补。这种担心很容易自我实现,因为它会打击信心,进而削弱政府出台新刺激政策的理由。如果均衡失业率已有所提高,那么出台补救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余地就会缩小。
这就需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抱怨是正确的:那无可置疑地是一种保护主义。人民币长期蓄意被低估的功效,完全等同于进口关税加上出口补贴。自中国6月份宣布放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几乎纹丝未动。
压低人民币的政策至少违反了中国在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贸组织(WTO)时承诺的精神。而且,这一政策对其它国家的伤害是切实可见的。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就会增加,就业率就会提升。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消除美国经济的问题,但肯定会有所助益。
如果对中国采取直接了当的经济行动——例如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开征反补贴关税——有很大可能获得成功,就不会出现任何原则性的反对意见。实施报复的国家是站在正义这一边的。
但主张采取更严厉行动的人必须更敏锐地关注一个问题:这么做真的会成功吗?不要问这么做是否正当,而要问这么做是否管用。
我在今春关注这个问题时就主张,美国一方应该慎重——而这正是美国政府的做法。挑衅可能很容易产生反作用。
6月份,中国在20国集团(G20)多伦多峰会前夕,承诺放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这也是中国对自身国际责任渐增的一种默认。这表明,“轻柔和缓”的政策是有可能见效的。可事实是,中国食言了。它无视那些呼吁耐心的人,并由此证明那些认为绥靖策略会失败的人是对的。上周末的IMF会议,就未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尽管存在风险,但我们现在应该采取更严厉的行动。重点仍应放在有序的多边协定上,而非放在单方面行动上。美国和欧洲可以通过IMF和WTO,力求满足中国担负更重大领导职责的愿望,同时借助国际影响,用更严格的汇率政策及其它政策来约束所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