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财经频道 > 山东党建 > 焦点 > 正文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件事在习近平心中有多重?

2020-06-13 14:11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并且身体力行。

  五千年华夏文明璀璨独特,她孕育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并且身体力行,频频实地考察。

  2020年6月13日,时逢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共同感受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他心中的分量。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何以重要

   

    2017年4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北海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图片来源:新华社)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民族延绵的精神血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承载着这一精神血脉,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至今,诉说先人的智慧与情感。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4月,习近平在对文物工作重要指示中这样强调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一年之后的2017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再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9年8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专程前往敦煌莫高窟。那一次,他鲜明地提出:“保护好我们的国粹”“讲好敦煌故事”“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同样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黑龙江同江,他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在广东广州,他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勉励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在内蒙古赤峰,他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在浙江杭州,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他上前观摩,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指出,总书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既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出于对中华文化将来如何发展的总体谋划。中华文化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应在延续优秀传统、守住自己发展根基的同时,敞开胸怀把各个民族的创造纳入其中。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保护为主”“建设国家公园”“活起来”

  ——如何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广州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图片来源:新华社  谢环驰摄)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四川九寨沟、青海可可西里等自然遗产,在岁月的洗礼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面貌,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同年8月,习近平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视频连线,详细询问三江源的生态资源管护工作。在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设立。

  2016年4月,习近平在指示中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具体要求部署。他指出,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我国下一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物保护成果归根到底是为了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在深入各省市地考察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要注重特色,重建时要避免建设性破坏,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2017年4月19日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习近平肯定了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出的文物有特色。他说,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来到广州市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对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作出指示。

  文化遗产来自广大民众的创造,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将文物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习近平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他表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他也身体力行,在许多博物馆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刘魁立对此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更看重的是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把文化遗产拿到现实社会当中‘活起来’,让大家充分理解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就会使得普通人不会再觉得这些东西和我无关,而是真正认同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创造。同时,也会认为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一句话,让它‘活起来’实际上等于对自我的一种尊重。”

  “坚定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图片来源:新华社    鞠鹏 摄)

  党的十九大将“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写进报告,习近平常常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并且多次以文物为桥连接中外情谊。

  2014年10月22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为展览题写序言指出,这次展览展出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的450多件精美文物,从多个侧面展示中国汉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智慧结晶。从这份中国文化珍贵遗产中,法国和欧洲观众能够更为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两国领导人在曾侯乙编钟前亲切握手。“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习近平指出,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大会开幕式前,习近平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一道步入展厅,共同参观文物展。9件中外文物珍品,选自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讲述了文明交融互鉴的生动故事。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来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他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强调了保护云冈石窟的重要性,“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

  “文明交流互鉴,会有利于人类文化向前推进,相互交流的同时可以吸纳彼此的长处。” 刘魁立坦言,文化的发展需要多样性,这种交流方式会令整个人类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都得以强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前景广阔,文化自信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不断升腾,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奋斗豪情,我们才能在追梦路上有寄托、有归属,复兴伟业方可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付凤伟
分享到: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090035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Copyright © 1997-2010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