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首图 > 正文

“蛟龙”从这里出发

2018-01-29 09:36 来源:新华社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冬日,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的“鳌头”,静静面对广袤的黄海。前方一道大坝将大海划开,两侧的草岛和柴岛两岛环抱,把一片静谧的小海湾揽入怀中。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蛟龙”从这里出发——国家深海基地“探密”

  这是在国家深海基地“走向深海”展厅翻拍的深海探测示意图(2017年1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蛟龙”从这里出发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蛟龙’号的研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提上日程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刘保华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02年被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其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气中重量约22吨,最大荷载240公斤,最大速度为2节,巡航速度1节,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 

    2009年8月18日,“蛟龙”号首次海试,首潜38米,迈出了中国载人深潜第一步。此后至2012年,“蛟龙”号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下7062米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 

    2013年6月5日至9月24日,“蛟龙”号开展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获得圆满成功,也标志着“蛟龙”号实现了从海试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转变。 

    据介绍,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总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了100%安全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考成果。它在多个海域的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探索了多个海底“矿区”,帮助科学家们取回了大量深海生物样品、富钴结壳样品、多金属结核样品、岩石样品、沉积物样品、海水样品等,并对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有了初步的探查。 

    “‘蛟龙’号可以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成为国家推进地球资源探索的重要保障,成为我国参与未来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力量。”刘保华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蛟龙”从这里出发——国家深海基地“探密” 

    这是国家深海基地潜水器试验水池车间内等比例“蛟龙”模型(2017年1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初审编辑:王丽雪 二审编辑:李颖
分享到:
./W02018012935294949667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