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2013-10-10 10:57 来源:北方新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高行健(1940-)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人。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灵山》是法籍华人作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灵山》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心灵轨迹。作家用散漫的、温婉的、哀伤的、略带抒情的笔触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和人性最深层的无法改变命运的绝望。它上溯中国文化的起源,从对远古神话传说的诠释、考察,到少数民族现今的文化遗存,把现代人的处境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加以观察。

  《灵山》试图向我们表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一座看不到、说不清、美丽而神秘的灵山:主人公累了,于是从城市来到乡下,他看见青年们嗑着葵花子好不快活,那份悠闲是城市里所没有的,他开始游走这个陌生的乡间,开始了一趟道听途说的寻找灵山之旅。在《灵山》中,主人公首先揭示自己的脆弱。主人公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当他被误断得了癌症之后,便充满恐惧,在复查时,不知不觉地念起佛来。因为脆弱,他甚至丢失了生命的自然和追求爱情的勇气。

  《灵山》对人物的内心真实的描述较为突出。小说相当传神地描写了几个女人的内心真实情感。这些女子有的是主人公的旅伴和谈话对手,有的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有的是想象中的情侣。在相逢中,男女之间经历了爱欲的冲突,其内心声音的变奏,惟妙惟肖。每个女子的心理与命运都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很不相同,但她们展示的内心图景却构成一座非常丰富的人性大观园。那些女人的历史从有头有脸的教条下瓦解,流淌成一个个平行的生命章节,或传奇或平凡,还原到它们本来不甚清楚的层叠面貌。风土史实,传闻传奇和由各种人生经验组成的片段,在通往灵山的路上,交错穿插,纷至沓来。

  灵山真的存在吗?或者,其实灵山是存在的,只是从没有人仔仔细细将那附近一带的草皮翻开、泉水滤过、石子一颗颗挑起,寻找灵山真正的面目。

  在我们的心中,灵山并不一定非得是一座山,灵山可以是一条河、一只飞鸟或是一尊木头雕刻的神像……灵山是我们最年少时的梦想,在那里我们能见到一切美好而不虚幻。

  《灵山》与中国小说的传统写作很不同,它是散文一样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它以人称替代人物,以心理节奏替代情节,以情绪变化来调节文体。它一篇说你、一篇说我,中间偶尔插入一些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的几笔文字。

  除了结构心理复杂之外,它的文化内涵也相当复杂,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作者所定义的中国长江文化或南方文化,也就是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

  这篇小说也是作者小说观的一种实践。作者一度认为,不论天文地理、异文杂记,只要不是官方观念的演绎,都可以进入小说。作者写作风格还得益于他的绘画审美。他的语言流动明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中国水墨的写意之美。

  《灵山》全篇都浸透着禅性。小说结尾,“我”最后在青蛙的眼睛里见到上帝。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灵山实际上就是瞬间的彻悟,灵山就在自己心中。世上没有灵山,却又处处都是灵山。文/柏青


初审编辑:方媛媛 二审编辑:方媛媛
分享到:
./W0201310103950368683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