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国际品牌虽然重视中国市场,但在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上,并未多费心思。
文章指出,从可口可乐到宝洁等欧美大型跨国企业,过去数十年来都想尽法子进军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这些公司有很多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相当低。
“原因很简单,他们将很多现有品牌的产品‘抛到’中国,除了将包装改成中文,为中国人做得太少了。”文章无奈地说。
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消费部总裁徐耀光认为,现在“西方创造,运往中国”(Invent in West, Ship to China)的做法已不再奏效。
“量体裁衣”中国消费者腰板直
眼见中国市场潜力无限,国际品牌也转变了观念。他们纷纷推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以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为例,该公司最近在上海开设新品牌“上下”的首家门店。但是,这里出售的并非其招牌产品——五彩缤纷的丝巾,而是明代样式座椅、薄胎瓷碗等“中国特产”,使用的材料有紫檀木、亮漆和蒙古羊绒等,既奢华又兼有本土品位。
而宝马汽车推出的M3虎年纪念版,只在中国发售;法国时装品牌Chloe也将推出“中国红”版本的Marcie手包;牛仔裤品牌李维斯推出了名为“Denizen”的新款产品,除了剪裁适合体型较纤瘦的中国人,款式也较迎合亚洲新兴中产阶层。
另外,这些国际品牌也越来越顾及中国消费者的感受。苹果公司在上海开设的零售店,职员摒弃一贯的黑色制服,改穿红色,并在衣服上印着“加州设计,为中国制造”。
不仅如此,外企专为“中国设计”的产品还销往海外。
准确定位强调低价反碰壁
要打入中国市场,除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品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中产阶层的微妙心理。文章指出,一味强调低价,反而可能在中国碰壁。
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为例,该公司以“每日低价”口号作招牌,但中国消费者反应冷淡。分析认为,虽然不少消费者对价格有所执著,但对中产阶层而言,他们崇尚西方货,一大原因是显示“地位”,以平价作招牌刚好适得其反。
其次,文章认为,不同商品在中国得到的关注程度也有差异。
现在的中国市场,最吃香的是高档食品、美容和健康产品等,中产一族都愿意为此付出,购买西方的高档品牌。
此外,文章称,门店开设的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中国最富有的一群消费者,常常“周游列国”,他们会在出国途中购买奢侈品。因此,要吸引其他中国消费群体,在重庆、大连二线城市开设门店,往往比在香港、上海等大都市更有利。